如何记忆才高效
综观近三年的江苏省历史学科高考试卷,我们发现2010年高考试题进一步突出课改,贴近学生,重视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素质。这种围绕能力考查展开的试题能够让善于活学活用的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和优势,体现了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但是,这样的高考试卷并不意味着“记忆”不重要,因为不管何类试题,史实总是解题的前提和基础。那么怎样才能高效地“记忆”呢?
第一,课上时间尽量多记
同学们要尽快养成一个习惯:对于那些小的知识点,特别是老师特别强调的细节知识,在上课的时候要边听课边记忆。比如说《南京条约》的内容,老师上课的时候肯定会强调“割地”是割香港岛而非香港,老师或许还会解释一下香港岛和香港的区别。这时学生就应该马上有意识地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这样的记忆比较准确牢固,不那么容易遗忘或混淆的。
第二,背书要从粗到细
很多同学的背书习惯是,翻开教材,从头到尾一股脑地背。这样做效果未必好,比较合理的法应该是:从粗到细,从整体到局部地记背。如复习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时,可先把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5个阶段理清,每个发展阶段都从发展时期、原因、概况、影响4个方面展开,最后才是细化到各个阶段的具体知识。这样记忆的好处就是掌握的历史知识是整体而不是零碎的,在记住零碎知识点同时单元的系统复习也完成了。
第三,要明确自己在记背什么
大家或许还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自己书“背”得挺好的,但是做题时还是无从下笔,不知道该写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大家在背书的时候,往往只管埋头“背”,却或略了自己在“背”什么。因此同学们在记忆知识点时,要先看所记内容的题目;然后背完了之后再问自己,刚才我背了什么。
第四,关键字必须要牢记
大家往往不太喜欢大段大段的文字记忆,其实如果掌握一定的技巧方法,抓住大段文字中的关键字,化整为零,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教材上关于“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影响”的阐述,篇幅较长。这时就需要把教材上的四个“句号”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第一句话强调的是抗战胜利在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史上的地位,抓住关键字“一百多年”“第一次”“完全”;既然是“第一次”“胜利”,那么必定能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第三句话则阐述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中的地位和作用;既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来重大贡献,那么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就大大提高。在理清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字,即使不能原文一字不差地背出来,但是重要得分点肯定都可掌握了。
其实学习历史的方法归纳起来无外乎四个字——“死去活来”:要想在解题时能够活学活用、灵活自如,必须在平日里下决心背“死”书。这个“死”,不是象背八股文章一样摇头晃脑、机械陈腐,而是要让史实懒熟于胸,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解题训练结合老师的讲解培养历史学科素质、能力,才能事半功倍、取得成效。